敬老不止在重阳 上海灯彩“寿桃”非遗线上公开课顺利开展
在重阳节这个充满感恩、敬意与温暖的节日里,我们有幸见证了一段温馨而感人的故事:由非遗女性传承人联盟的龚智瑜老师,作为国家级非遗“上海灯彩”的传承人,与她的女儿Lily共同创作了一盏“寿桃灯彩”,以此向长辈们表达深深的敬意和祝福,这通过非遗手作传递的不仅是一盏灯彩,更是一份传承与爱的传递。10月19日,我们邀请了龚老师在线上为广大青少年开展了一次关于感恩、敬老为主题的“寿桃”上海灯彩制作的非遗公开课,以此勉励广大青少年心怀感恩,倡导孝亲敬老不止在重阳的理念。
旧时人们认为老人吃了寿桃会变年轻进而长寿,送寿桃变成为了中国传统民俗之一,象征着晚辈对老前辈的孝敬,每当老年人过生日、敬老节时,做儿女的都要送寿桃给老人,而桃子又是时令产品,所以民间演变出馒头、宫灯等各式各样的“寿桃”替代,以祝老人健康、长寿,幸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定的制作工艺及独特的审美,在民间代代流传。此次龚智瑜老师发起的亲子手作“寿桃灯彩”的活动,旨在让更多的家庭能够亲手制作一盏灯彩,传递孝心和温暖,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来。并倡导,敬老的传统不应仅限于重阳节,而应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天。
活动前,报名的学员们早已收到由非遗传承人老师们亲手制作的材料包。此次公开课由上海大学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公共教育主管,上海大学非遗研培项目班导师,多年来致力于非遗跨界研究与公共教育工作的非遗女性传承人联盟成员郑珊珊老师主持。她在开场发言中表示,很开心看到当下有那么多人关注非遗,期待参课学员都能有所收获,在这个秋天,共同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传承孝道,温暖人心,用一盏灯彩,点亮亲情的温暖,传递孝心的祝福。
随后上海灯彩的传承人、孩子们的匠心引路人——龚智瑜老师通过一个非遗灯彩的短片,向大家简单介绍了上海灯彩的辉煌成就以及她师从何氏灯彩的第二代传人、上海灯彩市级传承人、上海工艺美术大师-吕协庄,继承了师傅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并将新型材质及光源等运用到灯彩的制作中的做法,让非遗上海灯彩与时俱进的故事。
随后龚老师从灯彩的制骨、裱糊、滚边、贴叶等步骤逐一讲起,边讲边教,在制作和授课形式上,保留上海灯彩的制作步骤,简化工艺流程,让每一位体验者在动手学习制作灯彩的过程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和匠心精神,同时也能培养耐心和自信心。直播课堂上,大家互动积极,小学员们动起手来也毫不含糊,最终做成一个个寿桃送给长辈。
中国灯彩在民间又叫花灯,已有近两千年历史,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品。有着“江南灯王”之称的何克明大师所创造的立体-动物灯彩集观赏性、艺术性、装饰性于一体,是上海灯彩中最精粹的一部分。2008年“上海灯彩”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灯彩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才智巧思,它融抽象构成、拟形雕塑、平面书画、复合装饰和光动机制于一体,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综合空间艺术。
课程结束,孩子们亲手打造闪亮寿桃灯的非遗手作奇迹惊艳全家,有的学员在家长的协助下纷纷发朋友圈、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进一步倡导孝亲敬老的理念。小学员和家长们纷纷表示:胶水与材料的匹配、龙骨的设计制作、布料的剪裁、滚边的搭配等环节,真的要非常小心和细心……非遗并不是随口说说的,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就不是那回事儿了,需要非常耐心……真喜欢这样既动手又动脑的课堂,希望有机会再参加……
上海的非遗女性传承人联盟于2024年3月,由上海市妇联、上海市文旅局、女性人才研究会、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指导,上海市妇女儿童服务指导中心(巾帼园)、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共同发起成立,旨在提供一个传人共研、技艺共促、资源共享、合作共进的平台,打开非遗,多维度呈现非遗里的女性,非遗里的中国,展现非遗女性传承人和致力于非遗文化传播的当代女性,在时光流变中守艺,在匠心传承中升华,在新时代迸发出焕新力量。是为上海非遗女性传承人搭建的一个可以互相学习、交流、协作、展示和开展活动的平台,对于加强非遗女性传承人队伍建设、支持非遗女性传承人的工作、展现女性非遗传承人风采和宣传推广非遗,都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璀璨的瑰宝。欢迎更多非遗传人的加入,助力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重视、助推非遗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END